平潭寺廟多是明清時代建造的,石構為主,簡單粗樸,不雕不藻。 

五福廟 又名威靈公廟,在潭城鎮五福廟街西側。明代始建,清康熙、乾隆年間續建,道光、光緒時重修,19851994年複修。廟為木石結構,硬山屋頂,坐南朝北,面積940平方米。中軸線從北至南依次為戲臺、天井、城隍殿、小天井、太歲殿。城隍殿面闊三間,進深四間。殿前三扇大門,前廊兩側外伸為廂房,照壁裝青石廟碑。殿供臺灣城隍與都城隍。西轅門上石匾刻“五福境”,外有24級階石。門內楣處書“平潭古跡”,門立於已隱蔽的平坦巨岩上,為“平潭”地名之來源。1982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 

龍泉寺 位於平原鄉東梧鳳村龍泉山。明嘉靖始建,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)重修,嘉慶十二年(1807)增建鐘鼓樓,道光、同治年間複修,光緒六年(1880)增建何氏九仙樓。廟坐北朝南,中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為戲臺(已圮)、天井、正殿,兩側為回廊、鐘鼓樓、廂房,面積380平方米。正殿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硬山屋頂,抬梁木構架,軒式天花板。 

三亍寺 又名將軍宮。位於澳前玉樓堂村西。坐東朝西,面積124平方米。寺分前、後兩殿,間有天井。後殿硬山屋頂,面闊、進深各三間,抬梁、穿鬥混合式木結構。明代始建,清同治十三年(1874)增建前殿,置石香爐一個。 

霞海寺 又名金山寺。在敖東鄉蒼霞壟村東南,位於蒼霞壟、東海兩村之間,故名霞海寺。元代創建,清乾隆年間重建,同治二年(1863)複修,1994年修建後殿。寺坐東朝西,長38米,寬18米,面積684平方米,分前殿、正殿、後殿。前殿中間為可移動木構戲臺。正殿面闊三間,進深三間,風火牆,硬山頂,穿鬥式混合木結構。寺大門上匾額為石刻“霞海寺”三字。寺前埕處立題緣碑3塊。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 

天峰寺 位於中樓鄉鳳樓村南。建自明季,毀於倭患,清嘉慶年間複修,鹹豐八年(1858)重建,光緒元年(1875)重修。寺坐東朝西,分前殿、正殿,面闊五間,進深六間,抬梁、穿鬥式混合木構架,軒式天花板,重簷脊頂,占地面積464平方米。

 

仙埕宮 位於白青鄉仙埕村東臨海處。明萬曆三十六年(1608)始建,清嘉慶六年(1801)增建中殿、前殿,道光二十三年(1843)重修。宮坐東北朝西南,分前殿、中殿和後殿,兩側為廡堂。占地面積400平方米。正殿(中殿)面闊五間,進深六間,抬梁、穿鬥式混合木構架,風火牆,單簷脊頂。宮前牆石雕鳥獸圖案,宮內階下兩副石方柱間為天井,內有仙埕宮碑記和題緣碑兩塊。

 

霞嶼天後宮 在嵐城鄉霞嶼村東。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建,道光二年(1822)重建,同治、光緒年間重修,1987年複修。宮坐北朝南,面積270平方米。主要建築物為大殿,右配廂房。大殿面闊三間,進深二間,排列4根對稱的石質圓內柱,刻有楷書楹聯。前二根內柱有石質天槽(天溝),上有照鏡臺。柱上為穿鬥木構架。東西壁上有石刻碑記。屋頂為硬山式。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 

福恩境 俗稱後圍廟,位於潭城鎮後圍村北。清鹹豐九年(1859)建,光緒二年(1876)重修,1987年增建觀音堂、抱廈。坐北朝南,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單簷翹脊涼亭、大王殿、觀音堂,兩側配廂房,占地面積228平方米。大王殿面闊三間,進深二間,穿鬥式木構架,硬山式脊頂,正脊為“燕尾脊”。青石廟記和題緣碑分立廟門兩側照壁上。

 

觀音井觀音堂 坐落在潭城鎮觀音井街中心,清鹹豐五年(1855)建,同治六年(1867)重修,民國36(1947)複修。單座,占地面積33平方米。坐南向北,觀音殿面闊、進深各一間,配左廂房。廟堂為閣式雙歇山脊頂,正脊為“雙龍脊”,四角斜穿翹脊為“燕尾脊”。前廊有石刻柱聯一對。

潮海寺潮海寺全年香火興旺。海濱“長城”逶馳起伏 ,登“ 城樓”可望嵐城全景;“神龜池”中“千年神龜”喜迎貴客;“蓮花池”中噴泉繽彩紛飛;百年不遇“鐵樹開花”;千年流傳“古井甘泉”;朝登“觀日臺”看東海日出;夜臨“賞月閣”望嫦娥奔月。0591-24410865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北厝鎮北厝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是旭爺(文旭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